【编者按】
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年,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答卷上,青年人的身影愈发鲜明。生逢新时代,“90后”、“准90后”们有哪些精彩的奋斗故事?他们又怎样参与、感知这座城市的点滴变化?
即日起,我们启动“我与上海共成长”16个区亮点寻访系列报道,以青春的视角,反映个人奋斗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。我们期待,这些藏在城市发展“成绩单”里的青春奋斗,能成为鼓舞更多人与上海共赴新征程的蓬勃力量。
与传统规划师相比,35岁的规划师周逢源属于“另类”。
他曾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,却在高二“顿悟”后一发不可收拾,每天学习到凌晨2点睡觉、早上六七点起床的习惯保持至今。
他喜欢看修仙小说,调侃自己是“散修”规划师,摸索闯荡经历丰富,思维天马行空,喜欢从多维度和宏观视野看待“规划”。
由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规划设计的长风公园,曾是他儿时春游的“梦幻乐园”。没想到在外地工作十多年回上海后,自己会以“总院人”的身份走进普陀,在这片土地上扎根。
作为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策规中心副主任,周逢源已在普陀工作了四年。“兜兜转转后又回到上海,能够为上海为普陀出一份力,这种归属感很美好。”他笑着说。
少年的逆袭
周逢源的逆袭,始于高二。
他坦言,自己突然“顿悟”:“觉得要对得起自己。”发奋图强之后,以理科绝对优势将成绩从年级380多名直追到前50名。
高考时,他更以上海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西南交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。之所以选这个专业,则有点“误打误撞”:“绘画得过奖又喜欢宏观的东西。”
周逢源天生有股倔劲。大学期间,他发现课程内容已落后于时代,便泡在图书馆看遍了所有建筑规划类书籍,还自学了参数化设计等前沿技术,在大二就开始先于同学用电脑作图。离校时,他的课程作业成了学校留存展示的作品。
2013年毕业后,周逢源在深圳一家规划设计院工作。没多久,就在竞标一个成都项目中,凭借一个“仙字”设计一鸣惊人。
当时,四川葛仙山景区入口项目需要体现道教文化,其他团队都在做太极八卦等传统设计,而周逢源则巧妙利用场地旁的河流作为“单人旁”,通过人工造景形成“山”字。爬到山顶回头一望,就能看到这个组合而成的巨大“仙”字。这个方案让他一举获胜,直接开始负责重要项目。
这个规划设计,也奠定了他日后规划的底色:善于从宏观出发,通过“俯视”,跳出项目看项目。
此后几年,他几乎做遍了所有类型的城市规划——总规、控规、城市设计、城乡规划、古镇名村,也很快意识到单一专业的局限性,开始有计划地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:从规划到底板,从战略到物业,还开始统筹文旅商体展资源。
“有了全方位积淀和经历后,我的风格从激进变得更趋向稳扎稳打。”周逢源说。2021年,他选择回归上海,加入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。
周逢源在活动中发言。
打破常规思维
刚回到上海,他就接手了普陀桃浦公园城镇规划项目。
“通过文化溯源,我们发现穿镇而过的桃浦河其实是宋代三十六纵浦之一,曾因两岸遍植桃树得名‘桃溪’。”周逢源说。这一发现点燃了规划灵感,“环上桃花源,花开桃浦镇”的愿景由此诞生。
在周逢源看来,缺乏系统性的规划无法真正提升区域价值。规划不仅要“塑形”,更要“铸魂”。
他主持编制了两版《环上桃源·桃浦公园城镇规划建设导则》,作为上海市首个以城镇为主体的公园城镇规划创新实践。《导则》梳理出一批规划实施重点项目,统筹城市开放空间综合开发,为推进开放空间和周边产业联动发展提供了参考。
其中,特别应用“生态修复数字化分析”,识别26种桃花品种适生区,构建“五级公园体系”。还通过“运营前置”理念设计文创云环,带动片区土地增值15%。
如今,从1.0版到2.0版,《导则》实现了从“+桃花”到“桃花+”的跃升。2.0版围绕“花舞”主题,着力以桃浦镇镇花桃花为特色,融合月季等花卉,塑造彰显桃浦特色的艺术小品、景观雕塑,构建魅力水岸与历史文化空间。
周逢源不仅关注公园建设,更着眼于整个桃浦区域的产业发展。“真正的核心动能还是产业导入。”他提出“向下扎根,向上开花”的理念,建议桃浦镇要进一步依托高校资源,打造科创枢纽。
周逢源对公园运营也有独到见解,提出了“准经营空间”概念——不突破公园姓“公”的底线,但留出一些空间用于商业活动,为公园运营提供资金支持。“公园要有准经营空间,未来可以做商业,也可以做公益,比如市民园艺、市民科普教育等。”
2023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普陀区实践案例展中,他负责为期两个月的活动策划,积极招募赞助商扩大社会参与度。中秋国庆环保主题活动,短短三天就为艺术季吸引了5万名新粉丝。“企业通过赞助获得品牌曝光,公园活动也得到资金支持,实现了双赢。”
周逢源在工作中
“六边形战士”的进化
周逢源的角色远不止于园林设计师。
他形容自己是“六边形战士”,在宏观战略和微观实施之间自如切换。从城市规划到产业导入,从交通组织到商业运营,这种全方位的能力让他在项目中游刃有余。
市园林院所在的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,是目前上海市最大单体的零能耗建筑,与相邻生态公园“李子园公园”实现了“绿色零碳”联动。
作为策规中心副主任,周逢源也负责推广这一低碳标杆项目。工作之余,他喜欢在李子园公园漫步。
李子园公园
看着公园里的生境花园、流淌的湖水,听着孩子们的欢笑,他产生了新的灵感:提出以“公园群整合”为核心导向,推动构建城市大公园群体系的构想。“TOP中央公园、李子园公园、春光公园,这些都是桃浦生态发展的‘大衣料子’,要进一步打破传统公园的边界藩篱,让绿色空间与楼宇、街道相互渗透、共享共生。”
他认为,“公园 +”的概念是完善公园建设,完善公园体系,优化提升城市和地区公园;“+ 公园”的概念是构建活力开放的城市空间,构建多元开放的活力街区,融合创新的绿色园区,引导多元复合的绿地功能。二者应有效结合。
忙里偷闲的时候,周逢源还会带着团队走到真如羊肉馆,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羊肉。在街上边走边观察,他又敏锐地关注到城市中的“缝隙”潜力,提出要以精细化建设管理为导向,激活街角、路边、河边、高架桥下的剩余空间,实现“金角银边”的绿色蝶变。
周逢源与团队开会
眼下,普陀区正主动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,桃浦也正紧抓“上海大虹桥专业中心”机遇,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。
周逢源深度参与的《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》范围涵盖包括普陀区在内的7个行政区,将在产业、交通、生态等方面强化普陀与虹桥的链接。规划的桃浦专业中心是大虹桥“2+9+6+N”公共中心体系重要组成之一。
贵丰配资-配资之家网-股票开户办理-网上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