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年10月30日下午,解放日报第82届文化讲坛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WE剧场举行。
大家下午好。
青年固然是一个生理阶段,但更是一种存在状态。以“青年状态”存在的人、机构或城市,都将受益于这种状态所带来的敏锐、活力和勇气。就像我们常常说的,青年可以激活一座城市。
然而,当“激活”成为某种共识之后,我们对于“激活”的具体做法、步骤、收益、风险与边界,却讨论得还不够多。今天,我想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,聊一聊它在过去13年间所参与的城市“激活”实验,聊一聊它的实验方法、阶段性成果,和它持续向着外部拓展的那个未来。
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艺术为方法
2012年,中国第一个国有当代艺术博物馆——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拾起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承诺——“城市,让生活更美好”,开始了它的征程。
创馆伊始,面前有无数国外成功美术馆的案例,也有无数对当代艺术好奇又疑惑的目光。它所面对的问题可能也是其他文化艺术机构所面临的。
比如:没有藏品和文献,这使得机构缺乏长效研究的基础;所处的艺术生态缺乏学术独立性,缺少有国际交流能力的独立策展人和评论家;媒体、评论与市场紧密捆绑,商业导向严重,丧失专业公信力;社会舆论对当代艺术、设计、思想依旧存在严重偏见;快消和网红文化主导的浮夸氛围加之功利主义,让大众忘却了思辨和独立判断;新技术和新观看方式对传统博物馆系统和展览形式的挑战与颠覆……
面对这些问题和怀疑,当代馆并没有急于给出解决方法。因为不存在既定的方法,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艺术为方法,邀请艺术家、建筑师、策展人、学者为美术馆和城市注入人文灵魂和可能性,重新观照世界与生活。2014年创立的“青年策展人计划”便是这一立意的真实写照。
关注青年对时代命题的回应
“策展人”这个角色今天似乎很时髦。其实,它的英文原初含义为“守护者”,是教堂里看护圣像和捐赠物的信仰者,是自身和作品的一段生命同行。我记得一位国际策展人曾这样形容:策展是给艺术做临终关怀,为艺术找一个家。除此之外,当代策展人还需要弥补作品和观众之间的间隙,为作品创造一种新状态,陪伴艺术家,推动艺术研究前行。
“青策计划”筹备之初,国内尚未有任何同类项目将关注点聚焦于“策展人”。彼时,市场过热的浪潮正在逐渐退去,当艺术不再与拍卖市场上的“屡创新高”直接挂钩时,“策展”这一关乎展览叙事、形式、价值传递的核心环节重新回到了行业视野的中心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“青策计划”的推出,既回应了艺术业界对“策展人价值重估”的需求,也为后续青年策展人的成长与实践埋下了伏笔。
在过去的12年间,近千份投稿、28场实体展览与2场线上展览的落地、51位获奖青年策展人的成长,更有近20位业界资深评审的指导与支持,这些正是“青策计划”交出的答卷。
在这份答卷里,有对传统策展同质化的打破,有对“策展联结城市”的引导,更有对“青年策展力量走向国际”的期待,每一步实践都在让“青策计划”对于艺术与城市文化的使命从立意变为现实。它关注的焦点永远不是宏大叙事,而是真实、当下的青年对时代命题的敏锐回应。
即将开幕的第十五届上海双年展“花儿听到蜜蜂了吗?”的策展团队中,有“青策计划”走出来的年轻身影——2016年、2019年获选策展人龙奕塘和张营营。在威尼斯双年展,美国、英国、荷兰、德国等重要国际当代艺术机构中,都有“青策计划”获奖者的重要位置。
我们相信,于一个健康的艺术生态而言,青年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。“青策计划”所孕育的对于当下与未来的真切思考,也将反哺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核。这些艺术内核的“守护者”,艺术表达的“创造者”,艺术与公众、城市的“链接者”,将以最小单位面对世界、参与对话。
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、艺术总监龚彦
点燃青年热情 传递文化价值
聊完当今青年人的事,我也想再聊一下过去青年人的事。
我馆的“建筑与城市系列”展览是一个创立于2014年的学术研究和展览方向。今天我想聊聊三个有关“青年”的建筑展览。
我们曾于2016年、2018年两度举办聚焦上海和中国城市现代性启蒙的展览。说起上海建筑的近代史,我们不仅可以在外滩看到那些早期的摩登建筑,也能在城市的肌理中感知上海逐渐蜕变的样貌。这一切的起始都源于100年前那一代青年对于“现代性”的满心热爱和执着追求。
2016年的展览“市民都会:上海现代主义的城市样本”,以深度历史回溯与多维视角解读,展现了早期上海对现代城市发展的自主性探索与实践;2018年的“觉醒的现代性——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”,则清晰还原了20世纪初期,中国现代建筑从“外来引入”到“自主创作”的起步脉络。
我们策划这些展览的初衷,并非只是想简单梳理上海现代性的起源,而是希望在原始逻辑与空间记忆被重新解读的当下,用艺术语言回溯上海那一代青年的追求以及付出的努力。正因为此,这两个展览打破了“现代主义等同于外来文化产物”的认知局限,诠释了上海“何以成为今日之上海”的现代基因。
第三个有关青年的建筑展,则是今年备受瞩目的“贝聿铭:人生如建筑”展览。这场展览虽聚焦学术,却在年轻群体中产生了超出预期的社会影响力。在青年人聚集的社交平台上,它被频繁点赞为“不容错过的建筑盛宴”。观展观众平均年龄36岁,35岁以下的观众占比达48%。
贝聿铭展成功激发了大量青年对艺术与建筑的热情。它不仅让青年深化了对建筑文化的思考,更在激发创造力与灵感的同时,帮助他们收获了更积极的思维方式。而这种“点燃青年热情、传递文化价值”的效果,正是一场与青年相关的展览应承载的社会责任。

当代艺术让城市更“真”
“一座城市中最美的风景,往往在美术馆的窗户之中。”
2012年,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上海双年展的主场馆。在此之前,上海双年展已经尝试着走出白盒子,走进城市,走近城市中的人。在不断尝试中,它逐渐发现,除了将艺术编织进城市生活空间之外,当代艺术更可以成为城市的另一种显影方式。
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发起了“51人”项目。51个普通人与他们的城市生活成为被观察的对象。每一位个体成为一个流动的发电站,知识与能量在艺术和生活的对话中传递。
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的城市项目“你的地方”,以80年前出版的《上海市行号路图录》为基底,向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发出邀请,一起来发现和表述与自己切身相连的地方,获得对这座城市的体认。
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“水体”以三段式渐强的展览形式,将与城市的讨论、对话置于展览之前,邀请市民一起参与作品的生成……
走进城市,“共生”才获得成立的条件,我们也才会发现,原来当代艺术并不只是让城市更美,而是让城市更“真”——更能面对自己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。城市不再只是连续空间的集合,而是一个可以被感知、被理解、被想象的生命体。
最后我想说,做艺术不能急于达成短期目标,“戈多”也许永远也不会到来,但等待本身就是一种憧憬力和行动力。城市文化的终点不是那串艺术品交易市场上的数字,而是让身处其中的人获得尊重和发自内心的自豪。
贵丰配资-配资之家网-股票开户办理-网上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